2014年4月20日,天津美术馆与全球最大的由青年学生独立运作的国际性志愿者组织AIESEC举办了首届中外志愿者交流会。本次活动为期4周,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切入点,以文化艺术交流为主线,以志愿服务职责、中外民间传统艺术、中外地域文化研讨为主题。我馆志愿者管理中心、馆校联盟共18名志愿者参加了活动。另外还有来自意大利、尼日利亚、也门、巴西等国的5名国际志愿者,以及天津美术馆公共教育组与AIESEC-TJU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交流会于上午9:30分正式开始,分为活动宣讲、文化猜想、Free Talk、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体验4个环节。
我馆志愿者张馨月首先用中英文双语做活动介绍。在外籍志愿者轻松热烈的开场舞的带动下,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也都参与到舞蹈之中,彼此很快熟悉起来。
AIESEC-TJU的工作人员介绍了国际志愿者组织AIESEC的起源。张馨月介绍了天津美术馆志愿者团队。接着五位国际志愿者进行了自我介绍并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在全球志愿服务的心得体会。
文化猜想环节从亚洲的也门文化之旅出发经南美洲、欧洲、非洲回到中国。5名外籍志愿者介绍了各自家乡的民俗艺术。来自也门的志愿者Raeean用一段家乡的宣传片将观众带进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让大家了解了这个有着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的悠久国度和他们浓厚的历史文化。Raeean还向大家讲解了他随身佩戴的也门腰刀,至今还完整保存的传统手工业是也门古代文明的印证。来自巴西的志愿者Bruno为大家展示了一种当地特有的民俗器具并请大家猜想其用途,大家纷纷猜测为渔具或是狩猎武器,最终Bruno揭晓其用途为大型活动时舞蹈用具——卡波耶拉 (Capoeira),这种被称作巴西战舞的舞蹈是16世纪时由巴西的非裔移民发明,介于艺术与武术之间,舞姿优美、乐声洪亮,是巴西的独特舞种。
在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体验环节中来自我馆的志愿者吴金沂为大家讲述了中国年俗工艺品“吊钱”的起源、民俗意义和文化内涵,并教大家一起用剪纸的方式体验了吊钱的制作。红火的吊钱寓意吉祥,让国际志愿者亲手感受了中国文化的热情。
当天的交流会接近尾声时,五位可爱的国际志愿者再一次成为全场的焦点,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