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天津美术馆“美术讲堂”邀请到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叶春辉老师带来“‘文脉之路’——中国绘画中的东方美学和智慧”的公益讲座。

叶老师围绕“智慧”“生活”“美学”三个版块,结合《重屏会棋图》《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王羲之观鹅图》《六柿图》《江岸望山图》等,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文化思想的作品,讲述了它们背后的东方智慧、美学旨趣和生活艺术。

首先,叶老师介绍了当下个人对艺术研究和美术教育采用的方法,即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和思维模式去解读艺术背后的深层逻辑。她认为绘画是一种人类用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书写美好事物的主动行为,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或者说是一部被“视觉化”了的“社会与人文科学史”。因此,当代人需要用一种科学的思考方式去综合理解,这种学习体系也被称为“新文科”。

“智慧”版块中,叶老师就《重屏会棋图》(五代南唐·周文矩,北宋摹)和《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顾闳中[传]),介绍了这两幅传世名作在绘画欣赏之外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内涵,使观众得以更深入的理解其中信息和情感。

“生活”版块中,叶老师就《五牛图》(唐·韩滉)和《王羲之观鹅图》(元· 钱选)为观众解读了两幅名画背后承载的历史沧桑、风格世变和人间烟火。另外,叶老师通过介绍这件作品“失而复得、损而复全”的坎坷经历,丰富了观众理解作品内容之外的文物保护意识和鉴赏视野。

“美学”版块中,叶老师解读了山水画中“亭台”的特殊内涵。她认为中国山水画中的“亭台”作为一种建筑符号,不仅增加了画面中的节奏感,起到空间转换和点睛之笔。同时,也代表了一种人生感悟,“亭台”仿佛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的一个独处的空间,过尽千帆后体会悲喜自知。

这一版块中,叶老师还就“写意之议”谈到了个人看法。她认为“写意”不仅是中国画创作的方法和路径,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和中国人文精神的深层体现。因此,中国绘画呼唤一种具有正能量和感染力、体现恢弘之气和阳刚之美的中国写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