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近期,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调研了天津附近乡村文化建设的案例。她发现,个人的文化情结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其带头作用应得到更多鼓励;政府要制定好规划和措施,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因此,卢永琇委员认为:“要立足地方特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在每个地区都有独特性,地方政府应制定政策、措施,促进各门类传统文化艺术在乡村活跃起来,帮助乡村确定能形成产业的门类,达到既传承优秀文化艺术,又带动一批人就业,既富脑袋,又富口袋。卢永琇委员说:“地方政府需要制定乡村文化扶植项目,在文化产品开发、传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设立专项,通过审核的方案可以进入实践阶段,由政府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以及资金支持。”

在加大乡村文化的扶持力度的同时,还需要乡村文化带头人。“乡村文化人,他们深植于乡村厚土,懂得农民的喜乐哀愁,更明晰乡村文化的传播之道。更重要的是,这些乡村文化人都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使命感。”卢永琇说,为能让文化“留下来”,应为乡村文化人提供组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比如在乡村中培养“文化辅导员”,带动乡村文化艺术生活的活跃与发展,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进而使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卢永琇认为:“在很多地区实施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城市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包干扶贫某一乡村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议将城市文化场馆和乡村文化站点‘结对子’,利用文化场馆的整体优势,让文化在乡村‘走进去’。”
同时,要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文化建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宣传乡村文化建设成果,可建立数字展览馆,将地区文化特色通过矩阵全景、虚拟游览等方式展出,增强观赏效果,扩大乡村知名度。更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对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日等进行宣传,增强人们的关注度,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