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语音译,普遍翻译为“卷轴画”。唐卡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唐卡作为便携式解读教义的图录和供奉物,从九世纪开始以印度、尼泊尔绘画风格为主导的唐卡流传青藏高原。十三世纪以后本土画师在借鉴印度和尼泊尔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始绘制有别于印度、尼泊尔风格的唐卡绘画艺术,产生了本土第一个画派“齐吾岗巴”。之后随着“勉唐、钦则、噶赤”三大画派的出现,完全以印度、尼泊尔绘画风格绘制唐卡的作法画上了句号。如今,在党的民族文化政策的指引下,国家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发扬工作高度重视。2006年6月唐卡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后,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如雨后春笋般在雪域高原上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区共有唐卡绘画技师400余名,每年绘制出精品唐卡百余幅以上。中国西藏唐卡艺术(天津展)展出90件唐卡精品,充分体现了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对发展西藏特色的文化产业,促进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