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公告
 
《馆藏二十世纪中国画精品集》——概述
       
发布日期:2017-07-27
浏览次数:85999
主办:
承办:
协办:
展期:
展厅:

文:戢范

在社会、政治、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动的20世纪,中国画也经历了千年未有的变局。在这大变革中,中国画由古典形态转换成现代形态。但当我们考察20世纪的绘画作品时,却能真切地感受到,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化并不是简单的现代取替传统的演进过程。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无论传统派的继承与变革、中西融合派的借鉴西法,其实都是通过对传统绘画形式的承与变,来实现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画脱离文人情趣走进现实生活,但传统的绘画方式仍未被放弃。而今,传统绘画的形式与精神又再次成为艺术家创新的出发点。

清末民初,居于上海的海派画家吴昌硕为中国画的现代化拉开了序幕。吴昌硕的绘画继承了清中晚期金石画派的硬朗与质朴,并能充分反映出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1914年创作的《牡丹水仙》为代表吴昌硕绘画风格的佳作,画家以不羁的金石笔法使用原色将司空见惯的传统花鸟题材演绎得生机勃勃。吴昌硕的弟子王震、陈年、赵云壑等人承师衣钵,在金石写意之中又各具特点。王震的人物画《理菊图》结合了任伯年风格与吴昌硕式金石写意风格,浑厚凝重中现清秀之气;陈年的《松石图》虽笔含金石,但能除去其中的硬朗气势而具清润素雅的独特气质;赵云壑的《藤萝》延续了吴昌硕花卉画的繁茂布局,色调更为明丽活泼。在京派画家中,陈师曾是最早关注并能体悟吴昌硕金石写意画法的画家,《竹石图》有吴昌硕写意花鸟画的浑厚,用色大胆,于金石的刚健中又不失文人画特点,气势与气度皆不同凡响。湖南民间画家齐白石花鸟画早年受石涛、八大山人影响,居京后结识陈师曾并在其指点下,衰年变法,转学吴昌硕的金石画风,创造出“红花墨叶”大写意花鸟画,开现代花鸟画画风之先河。对比吴昌硕的《寿桃》与齐白石的《三寿图》,可看出二者的内在联系性。

就在吴昌硕金石写意风格画为花鸟画坛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最能体现传统文人价值观的山水画却似乎陷入困局,在康有为看来实是“衰败极矣”。陈独秀则进一步提出“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王画”即指从清代以来长期主导山水画创作的“四王”画风。平心而论,“王画”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并无不妥,只是清代官方的推崇和文人画家的追捧之下,“四王”成了主导清代绘画创作的唯一风格样式,不免限制了其他风格的发展,使得清代的绘画艺术只局限于对个别古代经典画家和经典范式的反复模仿,因而普遍缺乏创新能力,以致发展到后来呈现出千篇一律、江河日下的面貌。但从董其昌南北宗理论演化而来的“四王”摹古理念不过再次申明了中国画以承继为主的一贯精神,从摹学古代优秀绘画范式入手,融会于心再为我所用创立新格。反过来再看20世纪初社会改良家的艺术主张,其中掺杂了太多的个人喜好及政治观点,并未洞察中国画发展之实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山水画画界固然是“四王”余绪,但“四王”提倡的摹古方法也确实造就了不少精于传统绘画技法的优秀画家。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留学风潮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主要活跃于北京、上海等地的姚华、林纾、汤涤、金城、祁琨、萧俊贤、萧愻、胡佩衡、吴徵、冯超然等崇尚摹古的传统派画家也在逐步洗涤着自己的旧观念,传统绘画领域也不再如死水一潭,而且,正是仰仗着那些有深厚传统底蕴的画家,中国画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迎来了真正的复兴与发展。1921年,曾留学日本的陈师曾撰写了《中国文人画的价值》一文,旗帜鲜明地捍卫传统文人画。陈的用意并不是维护清代以来的摹古传统,而是着眼于全部的中国文人画史来坚守中国画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创立自身新貌。在20世纪新文人画家看来,“四王”真正的问题是只围着古人打转而忘了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更重要的是忽略了中国画除“师古人”外的另一传统“师造化”也即师法自然。陈师曾所做墨笔《山水》(1917年)如他所宣称的“另辟蹊径”,不学“四王”,而转学师法自然、表现个性的清初石涛、石谿等人。但从他较早期的《秋山夜话图》轴中仍可看出家学渊源的陈师曾摹古功底深厚,作品沉稳扎实,构图严谨不苟,意象深远、毫无浮躁之气。陈师曾由摹古而心向石涛等野逸派画风,将新文人画理论实践化,这使他成为20世纪初期较早开始转向明清非主流画风的画家之一。除陈师曾外,践行石涛“师法自然”最积极者还有学者画家黄宾虹。黄宾虹的《山水》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之后,画中以金石笔法结合渍墨法,画面墨气昂然,水木华滋,画家出众的摹古功底加上写生的自然真趣,展现出黄宾虹独特的浓墨绘画面貌。另外较早关注石涛并受其深刻影响的还有张大千和傅抱石,前者从形式到精神内涵无不追求逼肖石涛,后者则追求与石涛精神的契合而不蹈形迹,两人都按自己的理解吸收石涛绘画元素,并以此为根基广采博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画风。张大千的《仿董源华阳仙馆图》创作于1946年,其实张已经从石涛而溯及董、巨,作品力求呈现北宋山水画的崇高与浩然,然而其中仍流淌着石涛奔放的笔气墨意。傅抱石的《雪景山水图》水墨淋漓,似不见笔迹,但却以自创的破墨散锋皴法致敬石涛的山石皴法,作品纵横豪迈之气直从石涛而出。从20世纪20年代起,石涛等非主流风格先由上海等地发展后至北京,是为20世纪初传统绘画领域开始经历的第一次变革。众多摹古派画家等开始尝试越过清代“四王”,进而跳出长期主宰明清两代画坛的正统体系,关注一直为主流忽视的边缘艺术风格。他们作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山水画作品反映出这种画风的转变,陈年的《浅绛山水》(1938)以石涛式的皴法表现出山水的清新自然,萧谦中1930所作的《山水》融合石涛与龚贤,呈现豪放与浑厚的气势。





  • 学术研究 Academic research

  • 学术活动
  • 美术馆文谈
  • 出版刊物



友情提示:天津美术馆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
实行分时预约参观。每日可预约时间段如下:
9:00-11:00;11:00-14:00;14:00-16:00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0号
电话:022—83883300



 
     
Copyright © 2019 天津美术馆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2002929号-4
友情提示:天津美术馆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实行分时预约参观。每日可预约时间段如下:9:00-11:00;11:00-14:00;14:00-16:00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0号电话:022—8388330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