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公告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圆满闭幕 邱志杰对话王冬龄
       
发布日期:2025-01-09
浏览次数:11982
主办:
承办:
协办:
展期:
展厅:

所以,中国曾经出现过一个艺术的“乌托邦”时刻。所有会写字的人,写到了得意忘形后,可能立刻会升腾为一位书法创作者,水乳交融,从写字的状态转变到书法的创作状态。

今天我们变成了一种有意识而进行的书法创作。甚至动机不是为了写药方、写信,而是在展厅里面成为作品展出。所以,这是在20世纪发生的一个非常大的断裂。

大家有意识的去创作书法作品,就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创,二是作。在“作”的层面上,我们看到王老师用银盐等各种材质,当然还有很多比王老师更狠的。大家所号称的王老师“乱书”的作品,在我看来其实是把狂草书写的很挤,章法搞得很密集,我们经常看草书的人,其实可以读得出来。还有人把书法变成了纯抽象绘画,拿针筒泚等等。这是往“作”的层面考量,包括进行墨的实验,加洗衣粉啊,拿水龙头冲啊等等,甚至有往里兑颜色的,当然包括很多尺幅与材料上的实验。

那么在“创”的层面上,艺术家开始尝试各种办法,从章法、笔法、视觉,及书写方式等方面承担使命,恢复搫窠大字的书写传统,恢复书写表演或者说行动之间的关系等等。应该说这是一个不同层面的“创”——从制作到创作到表演。

书写作为表演的传统,其实从唐代张旭就已经开始,而且书法家当众被围观书写也是长久的传统了,巨幅书法也是长久的传统。比如所有的摩崖石刻,如《泰山金刚经》都是巨幅的书法传统。只不过那样的东西对应我们目前的展厅,它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相克。比如当下的展厅里,一个个的射灯,一个安安静静的展览,这是20世纪上半叶以来的展览形式。但是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考虑物质感,考虑跟展厅的密度结合,势必要求书写的装置化,呈现书法的装置艺术化。

因为一说“装置”这个词,可能我们书法系的同学不太了解。“装置”的英文词叫“Installation”,布展英文词叫“install”,本质上都带有清晰的“安装”意思。装置就是要将布展与安装密切结合的艺术,作为一种创作手段的艺术,所以它服务于展厅化。

然而书法最早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空间。比如:为了柱子,我们有了“对联”:为了横梁,我们有了匾额;为了补壁,我们有了中堂。我花过一些精力去研究中国建筑的手法,发现我们的大量的书法形式是依托于建筑、依托于器物的。比如明清时期典型的扇面,不管是团扇还是折扇,主要是建筑决定着我们的手工制作。可是今天,当我们进入一个白盒子展厅的时候,我们的形式显然需要发生本质变化,尤其是结合空间而生成的装置化,来让观众沉浸化。只有沉浸化,才能重见当年在厅堂、在岳麓书院里面所感受到的那种主题性的书法。

所以这里抛出了一种问题,制作的层面、创作的层面、以及精神的层面,这三个层次反映的展览文化对书法的影响。都是“Show”,个展叫“Solo Show”这个“Show”呢,也就是脱口秀那个“秀”,“Talk show”。所以“展”跟“演”的关系是平滑的,就是展着展就演起来了。所以,书写的“书”是一个动作,“写”也是一个动作。不过现在都变成了展厅里的书法作品。

那再回到书法。我大概分了三个问题给王老师:一个关于制作的,一个关于创作的,一个是关于展览的。我觉得这是今天每一位书法创作者会面对的问题。那王老师呢,已经写出来了,应该说在80年代他的学习已基本完成了,从沙孟海老先生那里。也就是在很多人都还在学习书法基本点画的时候,他作为一位书法创作者,在那时候就已经不停的在面对着前面的三个问题。

也正是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关注,把他的乱书,把他自己给推到了一个引发极大争议的状态。当然也由于引发了极大争议,让我们这个展览获得了巨大的影响。这便是我丢给王老师的三个问题。

王冬龄:首先非常感谢邱志杰与高世明的策展,让展览能有这样的呈现,并且如此有影响力。





  •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 通知公告
  • 馆内动态
  • 媒体报道



友情提示:天津美术馆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
实行分时预约参观。每日可预约时间段如下:
9:00-11:00;11:00-14:00;14:00-16:00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0号
电话:022—83883300



 
     
Copyright © 2019 天津美术馆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2002929号-4
友情提示:天津美术馆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实行分时预约参观。每日可预约时间段如下:9:00-11:00;11:00-14:00;14:00-16:00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0号电话:022—8388330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