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好趁着王老师这个展览,我想说的是王老师是有鲜明的展览意识。这不同于其他的书法家,有了一批新作就办展览,其实是没有对策展进行深入思考的。王老师在中国书法展览当中是非常典型的,每个展览都是一件完整作品,是位有明确的展览意识的书法家。
今天,写书法是为展览而写的,这点是很值得思考的。《津门问道》这个展览与王老师其他的展览不太一样,这个展览的时间跨度应该是最大的,最早的作品是在上世纪60年代。这种展览的意识,其实是逼着我们往新的机缘,新的方向去发展。这是一个由书法作品,由书法装置和书法表演作品共同形成的展览作品。这是今天的一个书法家应该有素养。我们不能要求颜真卿、王羲之他们有这个素养。但是我们必须要求今天的书法家要有展览的素养。
最后让我们来致敬王先生,一位拥有多年国内外40多场个人作品展览经验的,年轻的展览艺术家,老书法家,谢谢王老师。
马驰:这个展览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们对于一些问题的探究,才刚刚开始。我们知道,所有学科的学术构建都必须要有问题意识, 在书法这个领域,王冬龄先生背负了从传统到现代,从现代到当代,从当代到未来的种种问题,并且用自己的方法来逐一打开这些问题,所以有的朋友喜欢这个展览的前半部分,有的朋友喜欢这个展览的后半部分,其实这恰恰证明不同的部分对应了不同的问题,而许多朋友们只会关注自己敏感的那些问题,而对于王冬龄先生自己来讲,这所有的全部当然是一个整体,这种自洽这证明了王冬龄先生在当代艺术领域内的这种独特性。作为美术馆,我们愿意对这样的艺术家进行长期的研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是怎样进行着学术建构,除了带来视觉上的片刻欢愉,它更应该是悠远、深邃的,可以经得起来自历史的,长久的凝视。(文字整理:高爽、周世旭)

闭幕仪式上,王冬龄先生向天津美术馆捐赠作品。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向其颁发收藏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