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高世名致本次展览贺信。

以下内容为高世名先生贺信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我们向展览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王冬龄先生致以诚挚的敬意。
王冬龄先生少年成名,从艺至今已有63个年头。他在求学道路上,有幸得到沈子善、林散之、陆维钊、沙孟海等众多书界泰斗的亲炙,有着纯正的衣钵传承。六十余年来,他坚持临池日课,与书法传统气息相通、日相往还,打磨出一流的书写功力。
在王冬龄先生看来,传统必须是可传之统,书法必须在“传” 的过程中守正创新,才能保持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量,才能真正见证当代人的精神状态、抒发当代人的情致性灵。这就需要当代书家在中华文明的大脉络中固本培元、返本开新,在新世界语境、时代现场中守常达变、以异现常。六十多年来,王冬龄先生在书法史的大传统中上下求索,在世界艺术的大视野中东寻西觅,在“书非书”的辩证中,回到书法的源头活水,打开书法的创造空间。他从原本安之若素的书法状态中出走,与伟大传统对话,与世界文明对话,与当代艺术对话,与数字科技对话,并且于此多重对话中开辟出中国书法的全新场域。
近三十年以来,冬龄先生在世界艺术史的视野中建立起对书法的开放认识,他主张抛却东西方的区隔,形成一种文化高峰上的会通;他主动、自信地介入到国际当代艺术现场,在跨文化的交往中相互磨砺,在跨文化的砥砺中自我开启。他的艺术实践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作品先后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全世界最重要的艺术机构展示与收藏,对于中国书法而言,这是唯一的当代案例。
对于书法,冬龄先生有一个宏大的愿景——将伟大的书法传统活化在当代,呈现给公众,让中华文明的“书法道”通达全世界。对于自我,他有一种坚定的姿态——褒贬任之,宠辱不惊,我行我素,不负此生。
祝王冬龄先生身体健康,艺术长青!